|
广州“三线一单”成功通过审核 初步构建起全市生态环境管控体系时间:2020-05-20 阅读提示:“三线一单”,是指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,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、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、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。 广东省广州市“三线一单”阶段性技术成果近日通过广州市政府审定,并上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。下一步,广州市将按照要求推动“三线一单”成果数据落地应用,将成果转化为管理要求,为区域发展、空间规划提供重要参考。 “总结广州市的经验,概括起来就是强化组织领导、强化四个保障和强化成果审核。”生态环境部环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编制过程中,广州市坚持将“三线一单”编制工作摆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部署推动,不断借鉴和摸索,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广州实际的工作模式。 从2018年底开始启动“三线一单”编制起,广州市主要领导就专门听取汇报并作出明确指示。分管市领导多次组织召开全市工作会议,部署、推动、协调编制工作,集中研究和审议成果。各区政府也成立了协调小组,建立健全政府牵头、多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,同步推进相关工作。 在资金保障方面,广州全市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,是全省资金投入最多的地市;在技术保障方面,聘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作为技术牵头单位,组建由中国环科院、清华大学、生态环境部华南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组;在人力保障方面,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了“三线办”,专职负责编制工作的统筹、协调和推进;在制度保障方面,实行周例会制度,强化应用导向,对每一个阶段的技术成果进行管理衔接,协调解决编制过程遇到的问题,确保技术编制与行政管理不脱节。 除了强有力的组织和保障措施,在编制过程中,广州市还坚强化成果审核。今年2月底,广州市组织中国环科院等13名国内权威专家对“三线一单”中期成果进行审核,专家组一致认为中期成果突出了广州区域定位和发展特征,初步构建了符合广州实际的生态环境管控体系,为区域发展规划、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。 同时,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强化统筹,与各区各部门通过现场调研、宣贯会、函文来往等多种形式,在不同阶段开展了多轮交流对接,始终保持着密切沟通和互动,协调各区各部门共同深度参与到“三线一单”编制工作。 “三线一单”成果也开始在社会、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。2月25日公布的广州市工业产业区块划定成果,充分吸收了现有“三线一单”最新成果,使得工业产业规划分布更加科学合理、更加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。(中国环境报记者童克难) 了解相关情况 阅读参考:“三上三下”分别是1.换届请示(换届原因、大致时间、选举办法),党委批复;2.候选人请示,党委批复;3.选举结果请示,党委批复。 根据《中国共产党章程》和《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》的有关规定,基层党委换届选举工作的请示与批复为“三上三下”。即:基层党委向上级党委呈报换届选举工作的请示、换届选举中的人事工作(会议代表条件人数、党委委员<常委>人数、党委委员<常委>候选人,党委书记、副书记候选人;纪委委员<常委>人数、纪委委员<常委>候选人,纪委书记、副书记候选人)的请示、选举结果的报告,上级党委就基层党委的两请示一报告分别予以批复。第一个“一上一下”,针对的是“事”,即选举工作;第二个“一上一下”,针对的是“人”,即人事安排;第三个“一上一下”,针对的是“结果”,即选举结果。 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的请示与批复,原则上也应为三上三下。但是,在实际工作中,由于支部换届选举一般采取党员大会形式,没有选举代表的任务,支部组成也较党委简单,因此,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,往往减少公文往来,采取两上两下的程序。即将换届选举工作的请示、换届选举中的人事工作的请示合二为一。选举结束后,将选举结果向上级党委报告。即“两上两下”。 “三线一单”编制稳步推进 初步形成“四级”分区管控体系 2月25日,广东省广州市工业产业区块划定成果公布,首次在全市划定工业产业区块669个,总面积达621平方公里,相当于划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“红线”。 “这个划定成果,充分吸收了现有‘三线一单’最新成果,使得工业产业规划分布更加科学合理、更加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。”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。 作为全国第二批开展“三线一单”编制工作的19个省份之一,广东省高度重视“三线一单”编制工作,并将其作为2020年重大决策事项,省政府在决策前向省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。广东强化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等“三线一单”编制工作组织,高效高质推进编制工作。 省市协同推进,“三下三上”倒排进度 广东省政府成立“三线一单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,分管副省长为总召集人,13个省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。省生态环境厅成立编制工作专班,全程专人跟进,加强统筹推动。各市也相继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,制定了工作方案,落实了技术团队和经费。省财政还专门向部分经济欠发达市补助经费,提供保障。 省、市如何协同推进,形成工作“一盘棋”?广东省“三线一单”编制技术组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一本厚厚的广东“三线一单”图集:十多张广东地图上,布满了一片片绿色、蓝色的不规则色块…… “这是省里确定统一的工作底图,明确了基本框架,各市负责细化落地。”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三线一单”编制工作需要大量基础数据,如果省里大包大揽,成稿后再征求地方意见,难以反映地方实际,甚至会造成地方抵触。但如果各市先做,省里再拼接,必然又会难以协调统一。 为此,广东实行“国家指导、省级统筹、城市主体、统一审核”的工作模式。省里确定统一工作底图,标明划定生态空间、环境质量底线、部分资源利用上线及管控分区,并制定各要素分区管控要求。各市在此基础上,负责生态空间、环境质量底线、管控分区的细化落地,划定环境管控单元、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。广东省还将阳江市阳西县作为试点,探索编制技术方法路线。 一年多来,广东先后组织召开十余次全省工作交流会、推进会、技术对接会等,指导各市开展编制工作。组建全省“三线一单”工作联络群,以及七大专题技术工作微信群,发布省、市对接工作规程、一问一答手册、数据提交规范等文件,及时解决技术疑问和难题,校正各市编制工作存在的偏差。 此外,广东还实行“三下三上”制,倒排工作进度,倒逼工作出成果。划定1月、4月、6月三个节点,分别制定详细的任务、进度要求,实现部、省要求及时“下”,地市成果严格按时“上”。目前,已经完成“两下两上”,各地市政府按节点要求完成编制成果研究,并陆续报到省里。 阅读提示:“一核一带一区”,即将区域发展格局明确为三大板块: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;把粤东、粤西打造成新增长极,与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;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,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,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。 构建“一核一带一区”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,能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。是改变传统思维,转变固有思路,突破行政区划局限,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。可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、沿海经济带、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发展新格局;立足于各区域功能定位,有利于差异化布局交通基础设施、产业园区和产业项目,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,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。 融合衔接各种规划,探索创新技术方法 广东把粤港澳大湾区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“一核一带一区”战略,以及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目标贯彻到“三线一单”编制中,注重规划衔接,强化服务应用,保障“三线一单”成果能用、管用、好用。 “我们对‘三线一单’核心内容提出‘三确保’原则。”广东省“三线一单”编制技术组负责人介绍,一是确保管控单元定位准确,既要对重要生态空间应保尽保,又要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。二是确保环境质量底线确定科学,准确掌握管控单元的环境质量现状,对污染源排放、环境容量精准测算;进一步加强与发改、自然资源、水利等部门的协调联动,明确资源、能源利用目标和管控要求。三是确保环境准入清单制定合理,省、市充分结合“十四五”及未来经济社会趋势、区域重大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质量,准确把握管控方向和力度。 广州市作为首个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,注重编制工作与国土空间规划等成果衔接、融合,确保多项规划协调统一。深圳市围绕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总体要求,高点定位,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高标准、严要求,提前构建了深圳市“三线一单”信息化系统。佛山市生态环境局与国土、气象、水利等部门优势互补,共用基础数据,将编制工作与大气、水等要素管理、未来产业发展融合打通,划定的管控单元比省初稿细化扩大了一倍。揭阳市“三线一单”编制工作与国土空间规划同步推进,实现数据互融互通、信息共享,率先采用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,并采用国土空间一张图作为工作底图。 除了与各种规划融合衔接,广东还对编制的技术方法进行大胆探索集成创新。“在大气环境质量目标上,我们结合臭氧问题比较突出的实际情况,在技术方法上再进一步,协同控制PM2.5与臭氧排放。”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人介绍说。 在水环境控制单元划分及质量目标方面,广东在国家要求衔接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考核的基础上,组织水环境功能区和水功能区整编合并的技术衔接,后期将有力解决广东水环境功能区和水功能区交叉矛盾的问题。此外,广东还探索开展重点湾区环境容量测算、生态敏感区评估方法创新。 “目前,广东‘三线一单’编制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,划定综合环境管控单元约2000个,初步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全省—片区—城市—单元的‘四级’分区管控体系。”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有关负责人介绍,下一步还将按照精细化、信息化的要求,将“三线一单”数字化建设与数字政府一体化平台相结合,建立统一图层、统一标准,省、市共享共用的“三线一单”数据应用平台。 |